-
费琦耀是南浔区菱湖镇下昂射中村的第一个留学生,今年26岁。在日本学习日语专业的他,好不容易跳出“农门”,毕业后居然回村当农民,许多亲友都不能理解。“我出生在农村,对农村有感情,外面竞争压力又大,没有自己施展的空间。”回村后,费琦耀和一群青年科技人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农民改造传统鱼塘,搞科技养鱼,他觉得:“现在做的事既有挑战又很有意义。”
-
费琦耀现在整天“泡”在鱼塘里,只不过,他凭手机就可以随时掌握整个鱼塘的水质变化,还可通过APP在家遥控增氧机开关。费琦耀的事业还在初创阶段,月收入四五千,并不算高,但他觉得以后发展的空间会很大。“呆在农村,也并不觉得寂寞。”费琦耀觉得,“如今农村和从前不同了,基础设施日趋完善,年轻人喜欢的吃的、玩的啥都有。”
-
许明笙、朱悦夫妻俩都是90后,2015年俩人一起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,便回到吴兴区埭溪镇沙滩村,接棒许父的泥塑手艺。“我学的本就是雕塑,我父亲又是老艺人,就希望有个传承。另外,美院的毕业生一般就是做美术老师或者自己做艺术,而从事乡村泥塑的年轻人特别少,这个行业其实很赚钱。”许明笙说。
-
因为专业优势,许明笙夫妻俩在乡村泥塑上得心应手,他们将现代学院派风格融入到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当中,广受欢迎。如今,他们的泥塑订单排得满满当当。“现在农村也很注重挖掘文化产业,这为乡村泥塑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,也让我们有了施展技艺的平台。”许明笙说。
-
孙建龙,30岁,从湖州农民学院毕业后,回到农村做了一名职业农民。“我父亲就是种粮大户,种了几十年田了,从小受父亲的影响,我也喜欢上了这片田野。”孙建龙通过潜心钻研和专家指导,掌握了粮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,又通过土地流转政策,承包了3000亩粮田,“每年给农民发粮票。”孙建龙说,“规模化种粮才有效益。”
-
孙建龙多年前就掌握了浙江省首架无人植保机的作业技术,“无人机给农田施肥,比传统人工施肥作业效率可以提高十几倍。”在他的合作社里,光各种植保农机就有70多台,价值600多万元。“城里人饭后逛商场公园,我只能逛田埂,不过田野里的空气特别好。看着田野里果实累累,很有成就感。”孙建龙这样形容自己的农民生活。
-
施梦荻今年26岁,大学毕业后,她一直在湖州市里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做策划。2017年,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利用矿地复垦建起了钢琴众创园,她便从城里返乡学习钢琴调音,“对于大学生来说,在城里工作生活压力很大,如今回来做调音师,每一台钢琴都要经过我的手才可以出去,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。”
-
如今在钢琴厂做调音师,她的月收入一万多元,比原来在城里挣得还多。“钢琴小镇蓬勃发展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,众创园里有许多和我一样回乡的年轻人。我特别喜爱现在的乡村生活,觉得和城里没什么两样。”但每到休息日,施梦荻还是要进城去逛一逛,“更多的是为获取专业信息。”
-
30岁的邱凯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级电子商务师,因为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农产品走出来的案例,又想到自己老家可以养蜂,就回村做起了养蜂事业。邱凯通过电商平台将蜂产品卖到网上,特别是活的蜂王蜂种,在解决运输难题后,更是畅销全国各地,线上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。现在,邱凯已经是当地有名的“蜂状元”。
-
邱凯在蜂蜜上做了技术改良,将一盒蜂巢蜜卖到298元。此外还开发了移动养蜂、宠物养蜂等,让养蜂也变得时尚。2018年,他还推出了一对一养蜂精准扶贫,直接带动周边113户低收入家庭致富,“我们长兴畎桥,曾是长兴最贫困的乡镇之一,村里许多年青人都到城里打工。但家乡环境好,这片绿水青山,对于蜂农来说就是金山银山。”
-
“我的爷爷奶奶都生长在大山里,从小我一心就想走出大山。后来在外面工作久了,突然特别想经常和家人呆在一起。” 28岁的沈晓琳,现在是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一家民宿的主人。近年来,莫干山生态渐入佳境,民宿业崛起,前来度假的人也越来越多。2016年,沈晓琳就辞去城里工作到农村,将自家老房子改建成民宿,2018年收入达80万。
-
沈晓琳比较喜欢养花,她和妈妈一起打理的庭院,客人都夸很漂亮,“现在每个周末城里来的人很多。”沈晓琳回来后不久,仙潭村成立了全国首个村级返乡创业协会,返乡青年达40多人,沈晓琳在村里也不会觉得孤独。“现在天天都可以享受慢生活,很惬意。”沈晓琳说。
-
郭曦晟的父亲是村里的老木匠,有着一把好手艺,曾花3年时间做了一顶花轿。父亲的匠心深深影响了郭曦晟,今年38岁的他,2012年从杭州一家公司辞职,回到安吉递铺街道鲁家村专心做起了一名“小木匠”。他说:“我回乡一方面是想给传统木作赋予新的生机,同时也看中了村里的环境,相比在大城市,村里更能让人静下心来,这样可以沉淀,做些好东西。”
-
这是郭曦晟和父亲在交流木艺制作的情景。2018年10月份,郭曦晟带领一批小伙伴创办了专门针对青少年DIY和体验的“木艺工坊”。“乡村旅游越来越火,我希望用传统手作让城里人体验一个有温度的乡村。”
-
朱道伟今年33岁,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健身公司上班。放着体面的工作不做,2012年,朱道伟偏偏选择回到老家安吉孝丰镇夏阳村,实施自己的返乡项目——山田书院,给农村的孩子教授传统文化。“回归乡村是我对家乡的一种依恋。”朱道伟认为未来的乡村一定是新的人类家园。
-
朱道伟大学学的是体育专业,现在则一心扑在了建筑学上,2017年,朱道伟跟随当地夯土建筑专家任卫中创办“泥土学校”,一心钻研泥土技艺,变废土废渣为生态新材料,“我希望将一种新理念带回乡村,用最传统、又最环保的手法修复家乡的老房子。”
-
Ada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的80后,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跨国企业,后来又去了一家互联网巨头,辗转北京广州来到杭州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Ada来到在莫干山,发现这里正是她要找的桃花源,便毅然辞职,在这片绿水青山间追逐着自己的梦与乡愁。Ada在莫干山下的双桥租下了两幢老房子,打造成民宿,“我将房屋改建成了儿时外婆家的样子。”
-
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Ada来说,想要的就是躺在露天可看到星星,推开窗户就能闻到田野气息,出门还能偶遇几只鸡鸭的悠闲生活。民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精心打造的菜园子,“我种了茄子、南瓜、玉米等各种果蔬。”Ada说,她在民宿中融入了乡愁、文艺、初心……“想让每一个来的人都感受到乡村独有的柔软与闲适。”
-
和Ada一样,今年26岁的朱迪也是从外地来到湖州的。朱迪是吉林人,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认识了现在的老公,后来老公回老家安吉余村创业,她就跟着一起回来当了一名村官,现在朱迪还兼任了当地的景区讲解。“余村正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,2018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。我作为余村媳妇,很自豪。”在村干部里,朱迪是最年轻的一位,“村里的大小事务让我忙个不停,比在城里要充实多了。”
-
吴兴区妙西镇龙山村的一群有着乡村梦的90后,他们将一间粮仓改建成了一个集创意、创新、设计的乡创空间。当年这些走出农村在城市里扎根的年轻人,如今又重返乡村创业。他们用新思路、新理念挖掘乡村文化、寻找乡村匠人、盘活乡村资源,努力将创意变为效益。